宁夏煤业头部

媒体聚焦

敢把荒漠变绿洲

来源:国家能源之声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17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长久以来,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国家能源集团积极投入国家防治荒漠化战略任务,立足实际,久久为功,在能源开发过程中,不断向美而行再造绿水青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荒漠变绿洲

神东煤炭

打造黄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态屏障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矿区开发建设初期,这里气候干旱少雨,风蚀区面积占70%,植被覆盖率仅为3%-11%。

敢把荒漠变绿洲

作为我国特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神东煤炭始终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创新“五采五治”生态防治理念,“三期三圈”生态防治模式,破解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中如何进行生态保护的世界性难题,逆转原有脆弱生态环境,为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神东经验。

神东煤炭开发建设30多年来,久久为功,不断攻坚克难,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4%以上,在荒漠化地区建成一片绿洲。随着矿区环境的不断改善,植物种类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130多种,动物由原来的10种增加到36种,微生物和动物种群也大幅增加,改善了降雨量少且不均匀的现象,将沙漠变成绿洲。

2006年至今,神东煤炭获得中国环保领域最高奖“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国家“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第十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绿色环保奖”等多个奖项。

准能集团

地貌重塑焕新颜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所在地准格尔旗位于库布齐沙漠东南端,该地区原始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植被稀疏,地表植被覆盖率还不足25%,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近年来,准能集团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久久为功、锲而不舍,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组”,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调治理。公司复垦绿化累计投入22.8亿元,绿化复垦总面积9.4万亩,植被盖度由25%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以上,植物由十几种增加至240种以上,生态环境各项指标逐年向好,矿区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准能矿区实现了从“十山九秃卷黄沙”到“林海苍茫锁高原”,从“孤烟蔓草点荒垣”到“和谐共生擘画卷”的华丽转变。

准能集团先后被国家能源局评为“中国最美矿山”,被自然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矿山”;2017年获批“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2022年矿区生态修复“自然受益型”发展案例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宁夏煤业

绿染塞外,宁煤入画来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多个厂矿紧邻毛乌素沙漠,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煤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染绿了塞外那一片荒漠戈壁。

宁夏煤业各矿结合实际条件,在矸石山上种植侧柏、柠条、沙拐枣等抗旱耐旱、蓄根类植被,喷播草籽,有效扩大绿化面积。与此同时将厂区、矿区的景观设计、绿植配备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工业广场建设配套的园林式花园、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突出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草合理配置为辅,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宁夏煤业金家渠矿、金凤矿、麦垛山矿等8家单位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宁夏平原与毛乌素沙地抗争的最前沿,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其中一部分,在保护黄河、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承担重要作用。

每年春季,宁夏煤业各单位组织员工前往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植花棒、柠条、樟子松等绿植。如今,已经治理过多年的荒山上,成行成列的灌木像一道“绿色长城”跨越黄河,在塞外绘就了一幅生态和谐的美丽图画。

龙源电力

沙漠中的蔚蓝海洋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是国家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基地中首个备案、开工、投产的基地项目,其中,一期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负责实施。

项目通过草方格固沙等方式,开展多元治沙模式和治沙经济,达到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运用“林光互补”“农光互补”技术,采取“林草结合”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新格局,形成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

项目使用平单轴支架通过风速传感器数据及时调整倾角,做好大风期间的支架安全性保护;采用微控制器处理技术,实现对太阳的精确跟踪,可提升约5%发电效能。将光伏组件中心点提升至距地面3米,增大地面耕种空间,为后期地表治沙、植被种植和环境改善留足空间。

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可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通过2.6万亩草方格铺设及草籽播种的方式防风固沙,开展多元治沙模式和治沙经济,筑牢生态屏障,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宁夏煤业脚部

版权所有: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管理:信息管理部技术支持:神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70号 京ICP备1003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