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煤业头部

宁煤要闻

雨水也是宝,宁煤用水锱铢必较

来源:宁煤网 作者:苏丽 李俊英 发布时间:2025-10-17

走进宁东,一场关于水的“成本革命”正悄然进行。宁夏煤业以水为媒,通过精打细算的运营思维和科技驱动的“智慧水务”管理,将每一滴水的价值最大化,走出了一条水资源节约利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雨水也是资源:从“白流”到“白来”的效益账

“园区降雨期间,我们会根据降雨量的大小进行调整,降雨量不大时,直接引入大零排装置进行处理。降雨量超过大零排的接水能力后,先将雨水通过明渠进入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暂存,再利用潜水泵回抽。截至目前,约14.2万立方米雨水已转化为合格产品水,转供至煤化工园区各单位替代黄河水作为工业补充用水,一点水都不浪费。”水务公司化工供排水车间主任杜朝晖道出了“锱铢必较”的节水理念。

以往,园区内雨水通常都是直排入河。近年来,化工园区许多新装置项目投入生产,园区硬化面积不断增加,雨水大多直排入河或被放任流失,尤其在遇到大暴雨时,道路积水直接排放,造成资源浪费。

为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水务公司积极推进非常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自2024年起,公司新建专用管线,将蓄水池变为“集雨宝盆”,把收集的雨水输送至大零排装置处理后,转化为合格的工业用水,将雨水“变废为宝”,替代黄河水回用于生产环节,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利用。今年,仅通过蓄水池(存量约5万立方米)回抽利用雨水量7.8万立方米,将其输送至大零排装置进行勾兑处理成回用水用于各装置区,形成“雨水-回用水”的循环利用模式。

“省下的水和人工,都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杜朝晖算了笔账,相较外购黄河水每立方米3.1元的成本,仅此一项,年预计节支可达44.02万元。这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社会效益账,每年可节约黄河取水约10万立方米,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贡献了企业力量。

科技赋能“智慧水务”:从“人控”到“智控”的管理账

节水之道,重在科技。宁夏煤业致力于以科技创新驱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60公里外的金凤矿,供水管道上的用水流量计精准显示着当天的用水量,当超过用水量额定数值时,供水将被阻断。工业废水“近零排放”、严控黄河用水量,是宁夏煤业积极践行“四水四定”管控指标方案推进的有力举措。

公司在石槽村水处理厂试点“黑屏操作”,实现了石槽村水处理厂矿井水处理全系统“黑屏运行”,黑屏时间最长达到12天,DCS控制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同时,优化石槽村水处理厂反渗透系统控制程序编程,操作量由1200次/天降至10次/天以下,显著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为提高矿井水复用率,水务公司积极对红柳矿、石槽村矿等矿井水深度处理项目进行扩能改造,确保产水满足煤矿自用后,剩余产水输送至煤化工园区复用。随着复用量的显著提高,现已实现煤矿板块生产全部使用矿井复用水,黄河水仅作为生活用水。此外,水务公司还通过开展盐溯源、杂盐/高浓盐水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改造、工艺优化,进一步提高非常规水开发利用能力,现已取得良好成效。

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大格局

作为宁夏煤业公司专业运营单位,水务公司承担着园区黄河取水与工业废水转运的双重任务,每年统筹调配约70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并处理约1100万立方米化工废水。

为系统化推进节水,宁夏煤业公司统筹规划,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从南到北,宁夏煤业公司12个矿井水处理厂、23座供排水泵站一同发力,对矿井水及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复用到生产上,构建起“废水—处理—回用”的闭环系统。并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将红柳矿、石槽村矿富余的矿井水通过管网输送至煤化工园区复用,实现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矿井水复用量的显著提高,煤矿已实现生产、绿化全部使用优质矿井水。

“随着矿井水复用量的显著提高,煤矿已实现生产、绿化全部使用优质矿井水。”水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覆盖全域的“智慧水务”平台正发挥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为了将每一滴水都用到极致,水务公司着力推进“智慧水务”平台搭建,实现管道互联互通、流量自动计量、数据自动监测、水量自动调剂、药剂自动投加、污泥自动排放、主要灾害精准预警及数据智能决策等功能。通过积极探索南湖生态开发、利用,完成了海水稻和80亩饲草试种,夏秋之时,南湖周围鸟语花香,芦苇成荫。

如今,煤矿、煤化工等单位生产、绿化已全部使用处理后的优质矿井水,真正做到了“将每一滴水都用到极致”。

从精准回收一滴雨水,到构建全域水循环网络,宁夏煤业公司正以坚定的步伐,将“节水优先”融入企业发展的脉络中,让“绿色名片”更加靓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宁夏煤业脚部

版权所有: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管理:信息管理部技术支持:神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70号 京ICP备10032362号